这儿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篇1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读到的佐藤学先生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为《教师花传书》。阅读这两本书带给我十分不同的感触。
阅读《教师花传书》,仿佛来到了春天里。樱花树下,春风拂面,安静而舒心地倾听一位富有智慧的长者谆谆教诲。而《静悄悄的革命》仿佛真得是一场“革命”,总是不由激发起我对现实教育生活中“课堂改革”的回望与对照,时而失望,时而愤怒,时而面红耳赤。
佐藤学先生在序中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切实的成果。”日本的教师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虽然佐藤学观察与描述的都是日本的课堂与教育中的现状,但作为一名中国老师,对于书中的概况,尤其那些“混乱”与“问题”,却那样熟悉,仿佛那就是我们最为真实的课堂写照。而更令人失望的是,我们的课堂或许还要更加糟糕。
近十年教龄的我也“有幸”体验过一场所谓“课堂教学改革”。那些看似科学、先进、响亮的口号足够唬住大批对课堂、对教学知之甚少的老师。如果嫌这样的说法尖酸苛刻,那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听话的老师”。我就是其中一位听话的老师。在那次热闹的“改革”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主动”让出讲台,站在教室的犄角旮旯里,闭上嘴,流露着温柔、会说话的眼神,观看学生热闹的表演。授课老师和学生都明白,那只是一场提前彩排过多次的表演,在某些重要场合展演。当听课领导离开,课堂一下子再回到从前——学生从讲台上下来,老师重新站上去,从纯粹的“学生主体性”再一下子变回纯碎的“教师主导性”。或许观课的老师心里更明白,只是他仍然需要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或许他也只是其中一位“听话的领导”。
那时我带小学高年级英语。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几乎全靠课堂上的领读以及跟读。根据“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于是,每每有领导听课,我便提前教会新授课内容并“训练”出一批学生,教他们背下各自需要说的“台词”,记住自己应该站的位置,生动而巧妙地表演一番。远远观望,那仿佛真得是“润泽的教室”,学生真得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真得在我们的课堂上实现了。只是我们心里都明白,或者说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热闹的表演有多滑稽可笑,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教育有多荒诞可悲。
作为一名听话而又无知的教师,我被那些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先进教育理念懵得晕头转向,唬得噤若寒蝉,连自己本来在走的路也偏离了,本来要去的.方向也迷失了。不敢说那些教育专家的理论是纸上谈兵、脱离教学实践,但至少我们在推进某一项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太过心急、焦躁、虚浮了。原本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与温润,变成了暴风骤雨式的袭击与吞噬;原本应该发生在教室里、课堂上的悄然尝试与推进,因为自上而下的强大指标与强盛压迫而在热闹无比之后又戛然而止。无论是推动过程中的“热闹无比”还是检查过后的“戛然而止”都是巨大的讽刺。
吴非老师在文章中反复提及他经历过的那一场文化浩劫。只是几十年已经过去,那些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跃进、浮夸、好大喜功的思想作风仍然固执而顽强。在我所经历的那一场意义可大可小的“改革”中,我们也是几个月取得“显著成效”并获得巨大的“可推广价值”。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去回望、梳理,当那场巨大的闹剧虎头蛇尾地落幕,其实更深刻的反思与行动才刚刚开始。
作为教师,我们究竟该追求怎样的课堂,是热闹发言还是用心地相互倾听?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地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仰望权威与诱惑,还是脚踏实地、端正自己、与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我们的教育究竟需要怎样的“革命”,是闹哄哄的还是静悄悄的?
之于我,实在爱不起轰轰烈烈的“革命”,不愿像无助的浮萍一般在浪涛中随波逐流,不愿像失去依靠的叶子在狂风中四处流浪。只希望多得一些空间与安静,可以在静悄悄的反思中,看见自己的无知与愚蠢,在静悄悄的学习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与成长,在静悄悄的实践中,开启更美好的教育。或许,我们更需要静悄悄。而这,比起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革命”,更需要教师的自省、自觉与智慧,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颗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与成长。对于教师来说,亦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也更需要从内打破的勇气与能量。如果这种打破就是“革命”,那真得需要静悄悄地进行。否则,除了惶恐与慌乱,还能剩下些什么?
这儿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篇2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中精辟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寻求的不是发言热烈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聆听的教室。
-
言海通(yht5.com)小编精心推荐:
- 冠军读后感 | 流动的家园读后感 | 智慧的美丽读后感 | 教育的责任读后感 | 这儿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 这儿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我认为:学会相互聆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聆听,更有利于展开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烈火,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进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头脑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聆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烈火发言固然重要,但聆听是条件。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非常猛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成效。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聆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聆听,不但要会聆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聆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毛病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毛病、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顺手推舟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聆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yhT5.cOm
精辟之二: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便在以教室中的全部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个体情势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处理的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生命体,由于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差异,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野上相互交换眼光,相互交换,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遭到被关爱的暖和与在乎。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称赞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这将都是你成功教学的宝贝。
精辟之三:要充分的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体会之谈。
好的结果总需要好的开头,没有好的开头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开头决定了一切。有时在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是为了其它什么,常常是快速开场,忽视了开头的重要性,一心只想着完成任务,只想看到好的结果,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教育学生做事要持认真的态度,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急,一定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重视学习的进程,还要重视开头,不管结果怎样,都是可以的,不过这里的结果怎样都行,不是指有始无终的学习,而是指经过认真研究的、学习的、努力过的,直至最后显现的结果,结果的好坏、成功与否不是衡量学习的标尺,而学习态度、学习的进程、持之以恒的毅力、方法的挑选,才是最值得重视的。
-
更多精彩这儿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这儿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