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篇1
有的手是粗糙,有力如竹节;有的手又细又嫩,修长漂亮;有的手胖胖的,圆圆的手指。没一个人的手是一样的,爸爸的手大而有力,我的手厚而有肉,妈妈的手虽称不上是指如春葱,但在我的眼里却别有一番韵味。
妈妈的手在我眼里是爱,在春暖花开时节,妈妈为我更换棉被,给我清爽舒适;在寒冬腊月妈妈为我铺上棉被,给我温暖舒服。每天妈妈会把干净的衣服放在我的床前,每天能穿着洁净的衣衫是那么快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会悄悄来为我盖被子怕我着凉。妈妈对我的爱不是说出来,而是用那双手给予我。
妈妈的手在我的眼里是巧。每次,爸爸请我们出去吃饭,妈妈对那些吃过的菜“过目不忘”。回到家里,她能把那些菜做出来,称得上色香味全,饭桌上的菜肴每天都是新花样。我特别喜欢吃妈妈做的炸小肉丸金黄色,香喷喷的,那味道别提多好吃!吃了还想吃。无论是萝卜,还是豆腐在妈妈的手里总能变成一道道与众不同的菜。妈妈的手真赞!
妈妈的手在我的眼里是虔诚。每天早晨起床洗刷完毕妈妈点燃清香,双膝骑跪佛像前,微闭双眼,嘴里默默祈祷着,过一会儿,站起来,恭恭敬敬地插好香,笑眯眯地去做早餐。我知道妈妈祈祷“健康平安”。那是对家人爱的祈祷。
妈妈的手在我的心里是是爱,是巧,是虔诚;妈妈的手在我的眼里永远是最美丽的!
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篇2
手,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双手。手,是我们最好的助手,没有手,我们能干些什么?但是,人人的手都不一样,今天,我举行了一个最美的手的评比
看呀。那是一位漂亮阿姨的手。上面又白又净,细长的手指。摸一摸,滑滑的,那手是多么好看呀。可这只手是最美丽的吗?咦?这不是爸爸的手吗?上面已布满了老茧,这都是因为爸爸为了我们过上好的生活,为了我们这个家而辛苦工作,因此爸爸那双手早已布满了老茧,摸上去硬硬,的很不舒服,可那双手中充满了浓浓的爱那是最美的手。
在看呀。这是农民伯伯的手,上面也布满了茧子,这都是因为农民伯伯们在庄稼里辛辛苦苦的种植,而把手磨成这么粗糙。而就是这双粗糙的手,才种出我们今天吃的果实呀。这是最美丽的手吗?答案出来了。结果很明显,就是那一双充满爱的手,就是那一双粗糙的手最美丽。那只长得美的手却及不上那一双双粗糙的手美丽。那就是爸爸和农民伯伯的手。
我在此宣布,今天最美的手的评比,爸爸和农民伯伯的手并列第一。
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篇3
每个国家都有自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而很多风俗习惯又是由节日而来,就比如说我们中国,风俗节日有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春节,元宵,中秋节等。所以,我们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春节走亲访友,团聚一堂,元宵节赏灯,中秋节赏月等种种的民间习俗。
对于国家来说,有特定的节日和风俗,对于民族来说,又有独特的`习惯。现在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云南,有些什么样的民风民俗吧。
首先,最有名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节日,也是这个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那天,人们会穿上节日专用的盛装来参加这个节日。这个节日一般需要先去佛塔浴佛,表示对佛祖的敬重。再拿着采集好的花瓣和叶子,把它们放人水里。然后你泼我我泼你,这,象征着幸福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撒在半空中的花瓣,更是代表着美丽的青春。
其次,火把节。这种节日的步骤分为:火把用山上砍下来的松树制作而成。中午的时候,大家会带上小火把、纸钱、供品,到祖坟前扫墓。通常火把节那天,人们会在太阳落山之前吃完饭,然后骑上一匹马,去溜达几圈。到了晚上,人们会开始点小火把,然后用小火把来点燃大火把。场面最壮观的,是最后的耍火把,大家拿着火把在一起唱歌跳舞。
我所说的这两种少数民族风俗,差不多都人尽皆知,但一般少数民族更加重视这两种节日,像我们云南,并不是所有人都都有机会过泼水节,只有少数民族热衷。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感叹祖国民族风俗的多种多样,少数民族的多姿多彩。
立秋的手抄报内容 篇4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
更多精彩的立秋的手抄报内容,欢迎继续浏览:立秋的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