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海通 >地图 >祝福语 >

译员礼仪常识

译员礼仪常识(分享7篇)

言海通
阅读 804

相关推荐

译员礼仪常识 篇1

今天是20xx年2月10日,我在xx翻译公司实习的最后一天。一个多月的实习经历让我收获良多。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职场规范,都有在学校里无法得到的感悟。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翻译,到以琳之后的主要工作也是翻译和校对,在专业上完全对口。原本以为凭我的翻译水平这份工作应该很容易上手,但经过实际工作才发现自己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是格式问题。在这方面,我不但所知极为有限,连意识也很欠缺。学校里从未学过,我也一直以为翻译仅限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但作为一种职业,这却远远不够。我们交给客户的.应该是跟源文件各方面都一致的成品,而不是只转化了语言的半成品。比如一份幻灯片文件要我们翻译,那译稿应该是格式完全一致的幻灯片,而不是仅仅翻译了文字的word文档。

然后是行文规范问题。即便是纯文本文件,也有其行文规范,如字体、字号、行距以及标点符号运用等。这些内容我们在学校里做翻译练习并不如何重视,但对于专业翻译公司,这类细节问题就像公司的门面,门面不好,公司实力再强形象也会受损。

就是对翻译本身,我也有了新的理解。我在学校里所学所练主要以文学为主,讲究翻译技巧,追求辞藻和句式变化等修辞手法。然而在公司,虽然也有文学方面的订单,但业务方面还是以科技和法律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为主。很多时候,客户需要的是一份表达清晰、行文简洁的译文,而非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真正做翻译时,就需要以客户的要求为准,而不是信马游缰地行文。

以前我虽然有过一些兼职,但那些主要是课余时间赚取生活费,顺便了解社会的一种途径,工作本身对专业知识要求小,我也很少全心投入。但在以琳的实习不同,这家专业公司让我找到了真正步入社会的感觉。

译员礼仪常识 篇2

幼儿园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首先礼仪应从教师自身培养起;幼儿园多次组织教师开展礼仪培训,也让我从中受益颇深。

中国有“礼仪之邦”之美称,这次通过观看宋芳老师的礼仪讲座,她详细的分析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礼仪问题,并作出了正确的指导,使我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了教师礼仪。讲座中专家从社会学,人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和高度引领着我们学习教师礼仪,她在现代教师怎样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提醒教师要注意些什么,如:与家长交谈时怎样站怎样坐,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与语态去接待家长比较合适;与同事交谈时用什么样的言语比较合适等非常的注重细节,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专家系统的讲述了教师服饰的搭配应注意不能乱、不能短、不能露、不能紧,打电话应注意时间,压缩内容,以及一些礼貌用语的使用等,并且举实例说明,讲解的非常细致。

与人交往中一个小细节,一个小动作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与涵养,而我们一天中面对孩子的时间是最多的,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们来说,无非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的重要,所以更应该注意公众形象,语言文明,举止大方,为他人做出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于生活中也将学有所用,提高自己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于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家长敬爱的老师。

我们的国家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心得体会《教师礼仪礼貌培训心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使者,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体风范之一,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衣着发式无形中都成为学生和社会学习的楷模。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名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美观,则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女老师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教师的着装应符合身份——简洁、端庄。当今的社会在服装上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从服装上表现自己的个性,展现个人的独特,以不与众人一致为时尚,以奇装异服为前卫,以独出心裁为特色,以众人瞩目为光荣……这些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影响着我们教师的视觉,激荡着我们教师的随潮热望。但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就决定了教师的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因此教师的着装从一个侧面上体现出教师是否能够做到自律、自尊,更重要的是教师时刻要注意为人师表。

译员礼仪常识 篇3

暑假翻译实习收获颇多。一直以来对翻译存在畏惧心理。文化背景、生词、中英语言差异往往给翻译造成困难。但是,借助这次翻译实习,我明白翻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提高翻译能力,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

翻译实习作业内容涉及文化、科技、经济、社会、政治五大方面,题材丰富,趣味性强。翻译不同内容所得到的收获感悟也是不同的。翻译内容相继为英国王室传统婚礼礼仪、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债券、日本福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爆炸及《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

我对文化板块的英国王室传统婚礼的兴趣最浓。英国王室婚礼礼仪介绍是以英国威廉王子大婚为背景。为了在理解的基础上顺利地翻译原文,我查阅了威廉大婚流程介绍、英国王室历史人物、人物王室封号等,理性了查尔斯王储、戴安娜王妃、卡米拉、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等人物关系,了解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威廉王子婚礼安排无处不表达着对母亲戴安娜王妃深切的思念。在兴趣之余,我学习了查尔斯〃斯宾塞在葬礼上对姐姐戴安娜王妃的`致辞ATributetoDiana,感受到戴安娜王妃个人无限魅力与高尚品质。同时,我掌握了单身派对、伴娘、伴郎、狗仔队等实用词汇。

至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翻译,明显感觉自己对于计算机常识及计算机英语的了解不足,特别是关于乐器数字接口介绍。有关债券的翻译,也让自己有一定的收获。一方面,我了解了债券发行目的、信贷评级与公司贷款成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也获得一个启示在遇到困惑的地方要查阅资料,不能想当然地翻译。例如,文中出现一次“principle”时,我起初将它翻译为最常见的“原则”意思,可待整个段落译完,发现不合句意。借助字典才知道其为“本金”意思。类似情况还有“StandardandPoor’sandMoody’sInvestorsService”应译为“标准普尔及穆迪信用评级机构”,而不是简单地将“poor”、“moody”形容词的词义译出。再者,关于日本核电站的翻译,因为原文为一则新闻报道,译文的玉雅应力求简洁,这让我了解到不同体裁的文体风格也应有所变化,而自己在译文简洁与内容的完整性方面有时做不到协调统一。最后一篇是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内容易懂,但在翻译过程中明显感到中英句法差异,即英语语句句型多变,结构复杂,多用复句,而汉语多为小句。同时,还学到了各种关于法律规章的表达法,如关于什么的暂行条例,应用到“interimprovisionsonsomething”。

这次实习锻炼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增添了自信心及成就感。在以后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扩大知识面,扩充词汇量,不断加强翻译练习,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译员礼仪常识 篇4

上午的服务礼仪进修虽然结束,但进修的目的远没有因而而结束,相反我觉得应该是进修与工作相联合的开始。做为“xxx”的一名办理人员,要用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精神面貌来塑造酒店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使我们的礼仪礼节和良好的服务能够给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切实规范服务行为,就要按照进修中的礼仪来要求和努力规范自己的服务行为。做到尺度化,正轨化,微笑的倾听顾客的需求,耐心的解答顾客的'请求,用一颗健康的心态来面临自己的工作,用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精神面貌来塑造xxx的服务品牌形象,在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表现本身服务的价值!

怀着一种空杯的心态,我们参与了分行组织的服务礼仪培训,这一次培训对我行的流程银行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讲师所言:什么层次的思维,展示了什么层次的服务,在加入xxx之后,银行业迈在各类竞争行业之首,在服务业中,银行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每天的工作,是在为客户创造一种信任,获得价值的感觉。讲师的新颖观点,让在座的我们耳目为之一新!我们的日常工作并不仅仅是为客户办理业务,销售理财产品,还要提供更高层次的体验。

译员礼仪常识 篇5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承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虽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化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而要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必须掌握以下几种翻译技巧:

一、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解答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时,应采用直译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译文中有依据,力求真实、准确,不夸大缩小。只有难以直译的`句子才可意译。

二、“信”“达”“雅”,规则当前

文言文翻译,要力求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能凭主观意识,妄加推测,随意改变原文作者的意图即用词等特点;所谓“达”,就是译文要文从字顺,意脉畅通,合乎语法规范和语法习惯,没有语病,语言要流畅,语气不走样;所谓“雅”,就是说译文要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说,中考做到前两点就足够了。

三、“留”“补”“删”“调”“译”“选”“并”“意”,样样精通

1.“留”

就是指文言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以照原文抄录而不必强加翻译。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人名,翻译时就可以照原文抄录而不必强加翻译。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这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必须将省略内容补出,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顺畅,意思清晰,成为有机的整体。

3.“删”

删去不译的字词和那些表语气、停顿和促足音节的词语。例如:夫战,勇气也。(《曹论战》)“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4.“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使动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5.“译”

文言文翻译时要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在翻译时必须译出。(《扁鹊见蔡桓公》)又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通“披”,“坚”和“锐”属于词类活用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必须翻译出“铠甲”和“武器”。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例如:“顾也有卖场”中“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八条: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但、只是;⑧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②项恰当。

7.“并”

即重复的内容要恰当合并,使之简洁扼要。如文中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表现类似的内容,需要做适当的合并,否则,按原文直译就显得啰嗦冗长。

8.“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译员礼仪常识 篇6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译员礼仪常识 篇7

翻译的技巧,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 礼仪教学常识(精选10篇)
    礼仪教学常识 篇1(一)起居礼仪按时作息。睡前要向父母道声“晚安”,有顺序地脱鞋解衣,并摆放整齐。如果夜间起来上洗手间,要尽量轻手轻脚,以防打扰家人休息。如果大人需要早休息,不要纠缠他们陪伴自己。早晨起床,穿衣、叠被、理床,迅速而有条理。如果父母或家人未起床,要轻手轻脚,不吵醒他们。如果...
  • 引路礼仪小常识(汇集十五篇)
    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礼仪的作文100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引路礼仪小常识 篇1中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素来讲究文明礼仪。孔子以为“不学礼,无...
  • 初中女生社交礼仪常识(推荐11篇)
    初中女生社交礼仪常识 篇11、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2、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3、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未雨绸缪总是好的。4、被领导训斥的时候,不要低头,要直视领导,面带微笑,表示接受批评,领导的火就会慢慢消退,否则,领导...
  • 机场接待领导礼仪常识(必备8篇)
    了解和践行接待礼仪,对于做好接待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有小编整理的有关公务接待礼仪常识,欢迎阅读!机场接待领导礼仪常识 篇11、接听电话礼仪语气平和,礼貌问候;认真倾听,真诚交流;明晰内容,准确记录;灵活应答,干脆利落。2、介绍礼仪属于社交场合的介绍有两种:即为他人做介绍和自我介绍...
  • 会务礼仪常识(推荐五篇)
    会务礼仪常识 篇1前期工作:1.接到接待要求或请求后,明确到访时间和参观时间,根据来客级别参考接待标准制定安排,注明来访日期,单位,人数。2.制定参观线路和流程,按照时间依次提前通知集团各板块、子公司做好接待准备,保洁人员对环境的准备,行政人员布置会场,如需发言要提前准备好音响、幻灯等。...
  • 中外礼仪常识(精品五篇)
    中外礼仪常识 篇1一、商务室外接待1、接待准备对于前来访问、洽谈业务、参加会议的外国、外地客人,应首先了解对方到达的车次、航班,安排与客人身份、职务相当的人员前去迎接。若因某种原因,相应身份的主人不能前往,前去迎接的主人应向客人作出礼貌的解释。2、及时接待主人到车站、机场去迎接客...

译员礼仪常识推荐

  • 春节期间发工资的说说句子

    2025年06月18日

  • 拱门气球祝福语文案(分享111句)

    2025年06月18日

  • 直播间互动幽默句子(实用79句)

    2025年06月18日

  • 最新结婚纪念日祝福语(汇总34句)

    2025年06月18日

  • 母爱演讲稿三分钟

    2025年06月18日